《数学课程标准》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,在教学要求中不仅增加了“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,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”,而且要求“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,为他们提供观察和实践的机会”,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,体会数学就在身边,体验到数学的魅力。
一、利用实物,激发学习兴趣
生活中处处有数学。我在教学时就要通过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进行教学,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,并感受到数学的作用,从而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。
例如:在教学《圆的认识》这一课时,我是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一些圆形物体,在新课时先出示一些实物和学生准备的,要求学生观察这些实物,说说你对它有什么认识,在学生说出后,继续追问你还发现生活中有那些事物是圆形,同学们很快说出有锅盖、水桶底、钟等,再问“你们想知道它有那些特点吗?”,然后让学生用一个圆形的物体,在纸上画一个圆,然后剪下来,通过折一折,画一画等操作从而发现圆心、半径、直径,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,调动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,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。
二、开展实践活动,创设学习氛围
数学来源于生活,又服务于生活。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作用,增强学习的目的性,我在教学过程中就是通过开展实践活动,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中的数学问题,逐步感悟现实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。
例如:在教学《圆的周长和面积》的练习课时,我是利用数学活动课的时间带领学生去量学校的圆形花坛和水池。回来后,让学生说说是怎样量的和要求周长、面积应怎样做,必须知道那些条件才能计算,学生们积极参与努力去完成自己所量的圆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,并说出自己量的是直径、半径还是周长,以及是怎样量的等。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,又培养了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,使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。
三、走进生活,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亲近感
数学源于生活,生活中充满了数学。作为数学教师要让学生不害怕数学,不讨厌数学,把数学当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,就要使学生走近生活,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,理解数学,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,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,体验到数学的魅力,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。如:我讲二年级《对称》这节课时,首先出示了一副脸谱图,学生就哄堂大笑。我故作困惑:“你们为什么笑啊?”“这副图的眼睛、耳朵、眉毛画错了。”“哦,这样画是不美。那么,怎么就感觉不美呢?”学生纷纷发表看法,一名学生说:“两边不对称呗。”我随机抓住此语导入教学。这样的情景创设贴近生活、直观趣味,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亲近感。
将现实生活引入数学课堂
来源::网络整理 | 作者:管理员 | 本文已影响 人
随机阅读
- [外汇类] 北京首都机场成国内兑换外
- [生活礼仪] 相亲吃饭必知的就餐礼仪
- [生活课堂] 莫让“替父卖酒”这类煽情
- [生活课堂] 这一年,直击热点揭示事件
- [灾害防范知识] 曲靖市国土资源局开展地质
- [健康饮食] 手指甲“月牙”反映健康状
- [生活礼仪] 问路和接受问路有哪些礼仪
- [生活课堂] 政府可对车辆采取总量控制
- [交通安全知识] 公交车安全位置报告
- [外汇类] 全球主要外汇市场
- [健康饮食] 健康饮食知识:喝酸奶的误
- [旅行常识] 出游带那种相机合适
- [居家安全知识] 烫伤与烧伤应急要点
- [居家安全知识] 学生家长同制家庭逃生路线
- [生活课堂] 将现实生活引入数学课堂
- [居家安全知识] 学生放假暑期安全不能放假